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在北京、保定两地办学,校部设在北京市,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博士点专业、52个硕士点专业、57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另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全校共有教职工2869人,其中专任教师167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09人,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初步形成以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癣长江学者为领军人物,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431人,各级各类研究生1万余人,留学生431人,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在校生7080人。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100万余平方米,总资产近28亿元,图书馆藏书170万余册。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要研究项目799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3项,授权专利171项,2009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35亿元。学校先进的科研技术在常规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七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学校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进程,不断深化与国外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举办了EMBA、“1+1”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在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共同合作。以杨奇逊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的“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校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领域中方牵头高校的身份,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等国外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学校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的孔子学院工作进展迅速。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与电力行业形成了紧密联系。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了学校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同建设华北电力大学。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学校铸就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曲折办学道路中优良精神的传承,准确展示了学校全体师生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风貌,是学校繁荣昌盛之所系。学校形成了服务于我国电力工业的专业学科体系和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面对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学校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着力构建新的“大电力”学科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于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形成了“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夯实基储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实践教学,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四模块”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隙链接,成为我校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近三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级各类奖项190项。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受到电力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左右。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群体,学校被誉为我国能源电力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固本,按照“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努力把华北电力大学初步建成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