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成立,是湖北拾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水利电力部,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8年11月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查,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6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时于1998年挂靠武汉大学等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盛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是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自主招生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及港澳学生招生资格,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和工程硕士培养资格。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目前,学校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学校现有26个学院,5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现有2个国家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点),有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5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4个湖北省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9575人,硕士研究生1463人,留学生645人,高职高专学生2197人,成人教育学生17542人,本科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1978人。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62人,其中教授292人,副教授6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1人;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8个,已聘请“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湖北名师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有14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495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16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基础设施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2.3万平方米。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58个,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万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18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34万册,各类数字资源8000G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校园网连通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性能稳定,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科学研究学校建有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电站仿真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等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2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湖北省土家族研究中心先后在我校挂牌成立。建有水电科学研究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江三峡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中心、ALAN再生能源研究所、智能视觉与图像信息研究所、应急安全管理研究所、新型能源材料实验室等6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监理、勘测甲级资质,水利工程设计、电力工程设计乙级资质,是国家电力公司授予的水电工程建设甲级监理单位,是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电气设备检测中心、土木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79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重点科研项目200余项,累计项目经费达5亿多元;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等奖3项,获中国爆破工程学会特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2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12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每年500余篇;有6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近3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24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6项;在近两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水电工程进展》、《灾害与防治工程杂志》等学术期刊。人才培养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0年,我校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27项;获得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9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湖北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成绩斐然。开放办学学校贯彻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学校与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签定了“支持与合作协议”,与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宜昌市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近5年,学校主办或承办了欧亚高校联盟第五次年会、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第21次年会、联合国大学文化与环境研究网第一次工作会议、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论坛、第三届中韩水技术研讨会、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全国第九届岩石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国计算力学2008大会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第三届全国电力人才网络联盟论坛、第四届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讨会、三峡物流中心论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高层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余次。学校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香港方树福堂基金会、湖北宜化集团、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等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合作与发展理事会;学校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地区以及美国成立有校友分会,参会校友达6万余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和谐”为特色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